大清邮票图片价格简介
大清邮票简介:
追踪中国邮票历史要从1878年8月15日说起,那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和牛庄(营口)等五处设立邮政机构,并且发行了专属于大清王朝的第一套邮票,以清皇朝象征蟠龙为题材,发行了3枚邮票,面值以银两为单位:一分银(绿)、三分银(暗红)、五分(桔黄)。分别是薄纸大龙、阔边大龙和厚纸大龙。
大清邮票的特色:
据了解,这三枚邮票都是以铜质为版模,在上海海关造册处印制,分为3种面值。其中薄纸大龙在1878--1882年印制,为第一期。纸质韧薄,略呈透明,图框间距约2.5mm,后期全张为25(5*5)枚,但3分银全张为20(5*4)枚。此期印量最多。阔边大龙在1882年印制,为第二期。图框间距约4.5--5.0mm,纸张比较复杂,有的脆薄而易裂损。因纸张尺寸关系,3分银全张改为15(5*3)枚,除3分银外,另外两种印量较少。5分银新票存世尤少,为名贵品,俗称黄5分。而厚纸大龙于1883--1885年印制,为第三期。纸质厚而不透明,图框间距2.5--3.25mm,因子模磨损和纸张尺寸关系,全张都改为20(4*5或5*4)枚。
大清邮票图片如下:
薄纸大龙发行日期:1878.7-9(光绪四年)
市场价格:6600~7000元
阔边大龙发行日期:1882(光绪八年)
市场价格:58000~75000
厚纸大龙发行日期:1883(光绪九年)
市场价格:8800~9500元
大清邮票的收藏价值:
大清邮票距世遥远,现存下来保存完善的邮票可以说是没有,而大龙邮票作为清朝的第一套的邮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据了解,“大龙邮票”至今存世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品相完好的旧票已颇为难得,实寄封流传至今尚不足500枚,新票当属珍品,而全张新票更是孤品。普通集邮家不分薄纸、厚纸和阔边,甚至新旧混合,只要凑齐3枚一套便足矣,由此可叹“大龙邮票”之价值,不愧为极珍贵的集藏品,在中国文化,历史,收藏界具有不可估量的纪实意义.
大清邮票大追踪:
在纪念大龙邮票发行110周年时,邮电部于1988年7月20日发行小型张一枚,以全套3枚大龙邮票为主图,采用票中票的形式设计,首次用7色机印制成功,这在邮票印制史上罕见的,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在北京香山举办“大龙邮票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邮票博物馆举办大龙邮票专题邮展,中国集邮出版社出版“大龙邮票纪念专集”,还摄制了“中国邮票电视系列片(一)---大龙邮票电视专题片”。
相关推荐
- 上一篇: 俄罗斯玉图片价格介绍
- 下一篇: 第四套人民币大炮筒价格图片
你家里是不是也收藏着憨态可掬的熊猫金银币?这些印着国宝大熊猫的“小金块”,可不是只能压箱底!自1982年发行以来,熊猫金银币凭借99.9%的纯金纯银材质、每年更新的精美设计,成了收
聊起熊猫金币,那可是收藏圈的“香饽饽”!自198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以来,年年换着熊猫新花样,既有看头又值钱。2015年版熊猫金币尤为特别,它是最后一批采用“盎司”计量的熊猫金币,
说起熊猫金币,藏友们肯定不陌生!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黄金名片”,自1982年面世以来,每年换着花样设计熊猫图案,又有黄金兜底,不管是收藏还是投资都很吃香。如果你手上有闲置的熊猫
熊猫金币是中国贵金属纪念币的代表作,自1982年首次发行以来,凭借精美的设计和稳定的投资价值,成为全球收藏市场的热门选择。每年更新的熊猫图案,让这套金币兼具艺术观赏性和黄金保值功能
熊猫金币,是中国贵金属纪念币中当之无愧的“标杆之作”。自1982年首次发行以来就凭借可爱的熊猫图案和稳定的投资价值成为收藏市场的宠儿。这套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法定货币,每年变换设计
在佛教信仰中,观音是以慈悲着称的菩萨,观音菩萨的信仰也早已经深入人心。在每位国人心中,观音端庄慈祥,手持净瓶杨柳,挥手之间普救人间疾苦,因此被凡间称之为观世音。
台湾,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一部分,风景优美,旅游光观的好去处。 台湾康银阁卡币是系列纪念币,既反映了台湾地理风光的面貌,也要满足内地钱币爱好者的审美追求。
老版人民币一直都很受欢迎,不过,相比之下,目前在人民币收藏市场上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一角背绿水印人民币了。
1980年五元纸币是在1988年由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并在市面上得以流通的一张人民币,这张人民币的版面设计精美独特,在它的正面上标有两个少数民族男子的大体形象,这两个少数
粮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一种购粮凭证。拍品中价值最高的是1950年西南区马料票10斤、200斤、500斤票样三枚,现市场价早已超过万元,那次竞卖会起拍价就高达9500元。
如十年前一把名家顾景舟做的壶当时价值20万元,而如今价值最低已超过百万元,最高甚至上千万元。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最受市场升值潜力最高的要属紫砂茶具和瓷质茶具。
金镶玉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也提过多次,很多关于它的骗局等知识。但现实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人上了所谓的“金镶玉”的当!那么到底一块玉为什么会惹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