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融入高雅与“铜臭”
2012-12-13来源:人民币收藏网 作者:责编:李威阅读:次
在谈到集邮的作用时,人们更多强调的是鉴赏、自娱、学习增知、宣传教育、社交组织、约束规范、导向凝聚、创新、增添喜庆、增进友谊,功能则是益智、怡情、交友、熏陶等等。很少有人谈论邮票的经济价值,即使偶尔提及,也只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好似“不识庐山真面目”,自己好像沾上了“铜臭”,而不那么清雅脱俗了。
还有人愿意承认邮票的经济价值,但只限定在“以邮养邮”的范围内,为收藏而不断投资。“以邮养邮”认为,集邮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投资的过程。集邮者既能使邮品不断丰富,又不致花费更多的资金。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在需要收集一套邮票时,有意多购一些。当邮票随着时间增值以后,去邮市卖出多购的部分,所得资金再用于购买邮票,同先前一样再酌情多购一些,增值后依然再卖出多的部分。这样周而复始,收藏的邮票品种和数量将越来越多,价值也越来越大。这对于一般工薪收人的集邮者而言,不失为一种持久不衰的集邮好方法。当然,“以邮养邮”的经济效果与自身的邮识水平、邮市行情的掌握、成交经验、以及购买的机遇等因素密切相关。“以邮养邮”同传统观念相比无疑是承认了邮票的经济价值,但依然没有完全将邮票同市场联系起来,因为这种观点认为“以邮养邮”是现代文化背景中一种风险较小的特殊投资行为,这同传统观念保持着联系。
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邮市的不断火爆,很多集邮家已跳出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对集邮的认识。一位集邮者说得好:“邮票是集邮品的主要对象,它是国家的邮资凭证,同时又是一种供求价格弹性较大的特殊商品,具有一定的经济收藏价值。”
邮票,凝聚着人类的一般劳动,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作为集邮者收集、欣赏和研究的艺术收藏品具有文化属性;另一方面,作为邮资凭证或用于流通和交换,具有商品属性。邮票的文化属性和商品属性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位集邮家说,邮票商品属性的存在有赖于文化属性的显现,而文化属性的发挥以商品属性的实现为前提。
人们评说,肯定邮票具有商品的属性并不等于它每时每刻都是商品。当它脱离流通领域而成为集邮者手中的艺术收藏品时,当它登上邮展的大雅之堂后,它不是商品,而是“艺术载体”。但是它的经济价值并未消失,潜在于自身的商品属性也未从根本上改变。它的“身价”只会随着其文化功能的发挥而提高,它有资格有条件也有可能重新进人流通领域,而成为事实上的商品。
这就承认了邮票的保值增值作用,即人们所说的邮票的“储金”投资功能。因为邮品所具有的一次性生产特征,随时间的推移而自然增值,所以邮票有良好的保值增值功能。
世界各国的邮票,不仅有面值标记,并且还通过有关部门不时发布邮票作为商品的最新价格,邮票目录对此都有详细的记载。我国的集邮邮票是由国营邮票公司专营,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大幅度地调高了新中国邮票的价格,上涨幅度超过了银行的同期存款利率。收藏邮票可以保值,事实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否则为什么众多邮人对邮市的火爆难舍难分呢?
邮票是特殊的商品,是国家发行的有价证券,与一般的收藏品不同,由于属一次性生产,某些邮票已极珍罕,有些已属珍贵文物。“物以稀为贵”,因此其经济价值与收藏价值成正比上升。相反,多而滥则身价大降。
尽管时下有些人深受计划经济下“黑市”中的“投机倒把”思想的影响,还在嘀咕“有些人只是为了赚钱才集邮”、“集邮的性质已被异化了”、“邮市成了第二股市”,但这股声音毕竟已经微弱了,甚至有些喃喃自语。那么,如何把握集邮与投资的关系而在藏品市场自由驰骋呢?尤其是不少非集邮爱好者或其他市场的投资者。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由本站编辑编写,材料来自报纸、网络、新闻视频等等,文章的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也不代表任何投资偏向,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