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史的里程碑:我国首次发行的邮票
2012-08-23来源: 作者:Airmb_cang阅读:次
据钱币收藏界考证,我国邮票是一八七八年(清光绪四年)开始发行的。
一八五八年(清咸丰八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清朝政府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在中英《天津条约》中,清朝政府承担了保护其使馆信差在中国境内传送文件安全的责任(以后还扩充到其他国家)。后来,因各国使馆自设专差不便,改由清朝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当时办理外交、通商事务的机关)交中国驿站代寄。那时由北京至天津是用马差运送,然后交轮船运至上海,再分转世界各地。但当时太平天国革命军与清军的武装斗争,几乎遍及南北各省,清政府认为路程既远,途中又危险,决定将各使馆文书的传递任务,交给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罗伯特·赫德(Robert Hart)负责办理。
一八六六年(清同治五年),在海关总税务司署内设置邮务办事处,除寄递各国使馆的信件外,也办理中国各海关间的文件传递,最初只往来于北京、天津、上海之间,这是中国近代邮政的萌芽,但还没有发行邮票。
一八七八年(清光绪四年),邮传部成立,同时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设立邮政机构(机关附属于海关),收寄公私信件,并于当年由上海海关造册处印制邮票一套共三枚发行。邮票面值用银两计算:一分银(绿色),三分银(红色),五分银(桔黄色)。图案正中是蟠龙,上格列英文“CHINA”(中国),上端两角是“大清”两字,这是我国首次发行的邮票。由于票形比第二次发行的蟠龙票稍大,,所以通称这套邮票为“大龙票”。
继“大龙票”之后,一八八五年(清光绪十一年)又发行一套蟠龙邮票,图案与“大龙”略同,花纹较细,因票形较第一次发行的面积小,所以通称“小龙票”。面值也以银两计算,共三枚:一分(绿色),三分(紫色),五分(黄色)。
一八九六年(清光绪二十二年),邮政脱离海关,正式开办“大清邮政”。次年八月十六日发行第一次正式邮票十二枚:半分(紫色),一分(黄色),二分(深桔色),四分(棕色),五分(玫瑰红色),一角(深绿色),图案都是蟠龙;二角(深枣色),三角(玫瑰红色),五角(黄绿色),图案都是鲤鱼,一元(深红与玫瑰红双色),二元(桔红与黄双色),五元(黄绿与玫瑰红双色),图案都是飞雁。上端列“大清国邮政”,下端英文“CHINESE IMPERIAL POST”(“中华帝国邮政”)错列为“IMPERIAL CHINESE POST”(“帝国中华邮政”)。一八九八年一月二十八日发行第二次正式邮票,也是十二枚,图案、面值与第一次正式邮票相同,刷色也基本上一样,只是把英文改正为“CHINESE IMPERIAL POST”。
邮票诞生后的最初三十年里,各国发行的邮票,图案一般是国徽、统治者肖像或简单的邮票面值数字。我国从一八七八年发行邮票到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为止,没有发行过人头像邮票。传说当时曾有人建议采用清朝皇帝或慈禧太后像为图案,但清廷认为邮票用后难免随信封乱丢,有失帝王尊严,因而未被采纳。清代发行的邮票以“龙”图为主,因为当时以黄龙旗帜作为国旗,邮票上绘蟠龙具有国徽的意思。那时人们也称邮票为“龙头”。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由本站编辑编写,材料来自报纸、网络、新闻视频等等,文章的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也不代表任何投资偏向,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