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有郭有颈“半两”钱

2013-06-06来源:《钱币》报 作者:责编小卢阅读:

摘要: 数年前笔者收藏了一枚奇特的“半两”钱。该钱直径2.45厘米,穿径7.5厘米,厚度1.3毫米,重量2.73克。钱身轻薄,遍布入骨绿锈(如图)。钱正面穿左右分列“半两”二字,背面平夷。该钱与普通“半两”钱不同之处在于:正面钱穿四周没有内郭,但在钱体边缘有外郭,这在“半两”钱中较为少见。更为罕见的是,该钱正面“两”字腹中间一竖特长,向上突出至上横处,呈“雨”状,即所谓的有颈“半两”钱。

罕见的有郭有颈“半两”钱

    数年前笔者收藏了一枚奇特的“半两”钱。该钱直径2.45厘米,穿径7.5厘米,厚度1.3毫米,重量2.73克。钱身轻薄,遍布入骨绿锈(如图)。钱正面穿左右分列“半两”二字,背面平夷。该钱与普通“半两”钱不同之处在于:正面钱穿四周没有内郭,但在钱体边缘有外郭,这在“半两”钱中较为少见。更为罕见的是,该钱正面“两”字腹中间一竖特长,向上突出至上横处,呈“雨”状,即所谓的有颈“半两”钱。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废除了六国复杂混乱的币制,统一了货币,规定专门使用“半两”钱。从此圆形方孔的铜钱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通货,上下通行了二千余年。这容易给人错误的印象,以为“半两”钱是秦始皇首先铸造的。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就已经铸造使用“半两”钱了。司马迁《史记》记载有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周天子贺秦国行钱的史事。建国以来,陕西、四川等地的战国时期秦国遗址、墓葬中都发现有战国“半两”钱。

    不仅战国、秦国、秦朝铸造“半两”钱,西汉初年,沿袭秦制,仍旧铸造使用“半两”钱。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王朝后,政府曾下放铸币权,“更令民铸钱”,允许民间自由铸造轻薄的“半两”荚钱,没有标准、没有规范,导致流通货币迅速减重,引起市场流通混乱。高后吕雉时开铸重八铢的“半两”钱。高后六年又下令更铸五分“半两”钱,即重量只有五分之一半两(十二铢)的“半两”钱。汉文帝前元五年(前175年)下令整顿币制,改行四铢“半两”钱。《史记-平准书》记载:“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仍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故吴,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垺天子,其后率以叛逆。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氏钱布天下。” 汉文帝时中央政府的铸币政策是,由中央政府规定铸币的形制,但这只解决了铸币的标准化、规范化问题,并未将货币铸造权收归垄断于中央政府,仍延续了汉初以来的放任民间铸币的政策。武帝初年也铸行四铢“半两”钱。直至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才最终废止“半两”钱,铸行“五铢”钱。

    由于“半两”钱铸造历经战国、秦、汉三个时期,不同时期、不同地方铸造的钱币形制、大小、轻重都不相同,因此存世的“半两”钱种类繁多,版别复杂。“半两”钱早有“千钱千面”之誉,对其进行区分断代,殊为不易。钱币学界前辈专家丁福保先生曾经感叹说:半两钱“品类甚多,已不能辨识孰为官铸,孰为吴、邓矣!”

    目前钱币学界一般认为秦以前的“半两”钱较为厚重,直径大多数在3厘米以上,重量在3.5克—6克左右,其余的为汉代“半两”钱。但汉代“半两”钱仍有很多种类,如高祖“半两”荚钱、高后八铢“半两”、五分“半两”、文帝四铢“半两”钱、武帝四铢“半两”钱等等。其丰富多彩版别的铸造背景、铸造地域、官铸或民间私铸等信息均不见于史籍记载,仍然需要钱币收藏者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由本站编辑编写,材料来自报纸、网络、新闻视频等等,文章的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也不代表任何投资偏向,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热门搜索

 硬币  价格  旧版人民币  人民币  荧光  冠号  硬币价格  长城币  9910  补号  纪念钞  纪念币  错币  纸币  902  第四套  龙钞  第五套  分币  鉴别  一角  802  品相  暗记  第三套  水印  1953  腰带  8002  揭秘  硬分币  评级  绿幽灵  第三  一分  1980  801  8050  991  901


© 2008-2013 Powered By airmb.com 人民币收藏-爱藏网 联系本站 官方微博:(新浪)@收藏人民币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120589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