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收藏奇观——第一套人民币经典票券
2012-08-22来源: 作者:Airmb_cang阅读:次
一、出身贫寒的“水牛图”票券
在第一套人民币60个票券中,有一张纸质最差、印刷最粗糙的票券,这就是纸币收藏界普遍称作“水牛图”的5元券。这张票券正面中央左侧为木犁图,中间为马车图,右侧为水牛图,因水牛图案较大且突出,故收藏界简称此券为“水牛图”;上方拱形书写“中国人民银行”行名,行名两侧分别1印有红色冠字、号码和蓝色的“No.”字样,上边框两侧印有面值“伍圆”,“圆”字为特殊写法“圓”,下边两侧铃有两枚蓝色“总经理章”、“副经理章”职章和印有“伍圆”面值;中下方有“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下边有“光华印刷厂印制”字样,主色为深蓝色。背面深棕色,上方拱形书写“中国人民银行”行名,中央竖印面值“伍圆”,面值两侧横排四个古方孔圆钱形状的图案,其中中间的两个古钱币内印有阿拉伯数字面值“5”,两侧的两个古钱币内竖印大写面值“伍圆”,四角对称印有四个圆形花球,下边印有年号“1949”字样。该券于1949年7月发行,1955年5月10日停用。由于这张票券纸质极差,又经过50多年的风风雨雨,岁月沧桑,存世量极少,因此,人民币收藏界一致视为珍品,尤其是此券样票更少见,成为样票大珍。
这张票券同其他票券比较,除纸质差、印刷质量粗糙这一突出特点外,还有如下一些特点:(1)正面行名以弧形(拱形)形式书写,其他票券均为横写;(2)正面同时设计三幅不同图案——犁、马车、水牛,其他票券只有一幅图案或最多两幅图案;(3)正面面额放在票面左右下方,不醒目,不突出,其他票券面额均印在票面突出部位,醒目突出;(4)在票面边框上印有印刷厂名,其他票券均无;(5)正面左右冠号上均印有“No.”,其他票券均无;(6)图章为蓝色,其他票券均为红色或棕色;(7)无水印无底纹。
此券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票券而具有如上特点,原因在于其“身世”不同于其他票券。这张票券是第一套人民币中唯一一张由陕甘宁边区银行所属光华印刷厂印制的票券。光华印刷厂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延安创办的,它是以印制陕甘宁边区货币为主的工厂。光华印刷厂从1940年10月创办,到西北解放的九年时间里,为边区政府印制了各种货币,对发展边区的经济,支援抗日前线和解放战争,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由于光华印刷厂诞生于抗日战争最困难之际,受命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危难时期,因此,印制条件如原材料、设备、工具都很简陋,印制的货币无论从纸张质量还是从印刷质量看都很粗糙。例如,在当时条件下,印制钞票需要的草板纸买不到,就用羊皮革来代替,刷药纸用的宣纸买不到,就用毛边纸来代替,甘油买不到,就用冰糖和蜂蜜代替。最困难的是钞票纸缺乏,连道林纸都买不到,只好自力更生制造麻纸,但因麻纸不平、不光,而且不吃水,又反复研究试验解决了麻纸的吃水和压光问题。“水牛图”5元券就是在这种条件下用麻纸印制的。虽然此券“出身贫寒”,“其貌不扬”,但却成了今天收藏界争相获得的“宠儿”!
二、票幅独特的“狭版券”
如果我们稍稍留意就会发现,在第一套人民币60个票券中,唯有1000元耕地天坛票券长宽尺寸比例特殊:其他票券长宽设计比例为2:1,而此券比例为2:0.8,故被收藏界形象地称为“狭版券”。
这枚特殊的“狭版券”是1948年由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委托东北银行代为设计并印制的。1948年10月,为尽快做好新中国法币——人民币的印制和发行准备,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尚未正式成立)考虑到所属印刷厂的印刷能力不能满足集中大量发行人民币的需要,决定取得当时条件较好的东北银行的支持,由东北银行代为印制一批人民币。但由干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华北与东北之间交通很困难,故又决定托印的人民币1 000元票版由东北银行代为设计并印制。东北银行设计和印制的1000元票券除如上所述“狭版”突出特点外,其票面布局、书体以及纸张选用、暗记设置、冠号布局等也有别于其他票券:
一是其他票券背面正上方均有“中国人民银行”行名,以区别于国民党“法币”采用的英文字母,下方均印有公历年号;而此券背面既无行名也无年号。
二是其他票券票面文字,如行名、面额均由董必武同志书写,字体为“柳体”,秀丽大方;而此券票面文字不是董必武同志书写,究竞由谁书写的尚待知情者揭密。
三是其他票券用纸较杂,有解放区纸厂造的桑皮纸、麻纸,有从市场上采购来的各种型号的道林纸、平板纸,也有从敌人仓库接收的美钞纸,同一票种前后所用纸张也有差别;而此券纸质较好,并有菱形满版水印,与东北银行地方流通券纸张相同,系佳木斯造纸厂生产,这是第一套人民币中少有的带水印的票券之一,人民币水印亦始干此。
四是其他大部分票券设置的暗记较少,一般不超过10处;而此券是第一套人民币设计暗记最多的一张票券,现发现有33处暗记,其中英文字母24处,汉字9处。
五是其他票券(除1000元推车耕地票券外)冠号布局均为冠字在左,号码在右;而此券正相反,号码在左,冠字在右。
此券印好后,经商定,先由东北局负责送到胶东,再由胶东送到华北石家庄(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所在地)。为防止意外,票面上印好图案、金额和行名,但没有加盖号码和图章,而且都是没有裁切的大张,运到华北又经华北印刷厂一番加工后才算完成。由于分期印制、运输、加盖冠号和图章,所以,此券在颜色、号码位数及形体上均有差异,从收藏的实物看,有七位号码和六位号码之别,其中七位号码为柱体大字,六位号码分为柱体平3小字、圆体小字和圆体大字三种。
三、泾渭分明的“渭河桥”票券
在人民币收藏界,一提到“渭河桥”票券无人不晓。此券的受人青睐是因为它在第一套人民币中诞生最晚,以至呈现出非常独特的面孔。
这张票券介于第一套人民币与第二套人民币之间设计、印制并发行,是第一套人民币中最后诞生的票券,其票面年号为“1953”年,其他票券均在1948一1951年之间。
因此,此券在票面文字书写方式上表现出完全不同于其他票券的特点:正背面文字(包括行名、面额、年号)均自左至右书写,图章加盖顺序也改为“行长之章”在左,“副行长章”在右,这是第一套人民币仅有的一张按新的书写方式设计的票券,所以,在书写方式上,这是一张承上启下的过渡性票券。
有趣的是,这张票券正面左侧显著位置设计的是火车飞跃大桥图景,这座铁路大桥就是横跨陕西省境内渭河之上的大桥,故此券被称作“渭河桥”。渭河是黄河的支流,位于陕西省中部,其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东流横贯陕西省关中平原,在潼关县入黄河,长787公里,流域面积10.73万平方公里。渭河主要支流有径河和洛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挟带大量泥沙,在与泾河交汇处清浊分明,故历史上有“泾渭分明”之成语,后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分明。“渭河桥”票券在票面文字书写方式和设计风格上独树一帜,相对于第一套人民币其他票券而言,亦可谓“泾渭分明”。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由本站编辑编写,材料来自报纸、网络、新闻视频等等,文章的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也不代表任何投资偏向,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